查逸涛 刘倩
2023年个人作品集
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让“脱节”年轻干部重新“扎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农村基层锻炼干部、发现干部、培养干部。”基层一线是干部锻炼的“沃土”,根扎的越深,养分才会充足,硕果才会更多。然而,某些干部虽然长期身在基层,却被困在“办公室”,无法从敲敲打打的“码字”工作中脱身开来,被迫逐渐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脱节”干部的情况多出现在年轻干部群体,他们刚刚迈入工作岗位,从校门到家门再到机关门,常常顶着学历“光环”,但又阅历尚浅、经验缺乏、实践能力不足。所以领导干部更愿意将他们放到日常事务性工作和文字材料工作,美其名曰“发扬优势”,实际上却会让干部“画圈为牢”,成为“脱节”的“跛腿”干部,难以成长为堪当大任的高素质干部。
让“脱节”年轻干部重新“扎根”,要打破“刻板印象”。要清醒认识到“书生气”不等于“娇气”,“学历高”不等于“文笔好”,“锐气”不等于“莽撞”。永远不要低估人的适应能力,也不要去担心年轻干部会当基层“逃兵”,而且如果刚开始的困难就让其怯步、退缩,那以后也势必难堪大任、无法留住。社会本就是个金字塔结构,只有通过层层筛选才能不断攀登。花有花期,树有树龄,人也有成长“黄金期”,必须狠抓年轻干部成才“关键期”,让其从重复机械的单一工作状态中跳出来,在基层有计划的进行多层次历练,多岗位淬炼,多领域锻炼,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各项数值拉满的“六边形战士”。
让“脱节”年轻干部重新“扎根”,要重视“实践锻炼”。“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基层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最前沿,是与群众打交道最多的地方,也是矛盾纠纷最密集的地方,如果不能深入一线,就会成为深受诟病的“悬浮干部”,失去根基,无法立脚、无法扎根。因此,组织部门要给予机会,把年轻干部放到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信访维稳、抢险救灾等吃劲岗位学习磨砺,鼓励他们戴上草帽、换上农装、穿起布鞋,在农家院坝活跃,在田间地头穿梭,在工厂车间驰骋,与群众席地而坐,谈谈农事耕作,聊聊生活趣事,说说家长里短,也讲讲最近烦心事,不断在“接地气”中“长才气”,将群众口中的“土办法”变成解决难题的“金手指”。
让“脱节”年轻干部重新“扎根”,要克服“本领恐慌”。新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治理挑战频出,知识的“保质期”进一步缩短,“折旧率”进一步提高,“迭代率”进一步加快。而青年干部刚踏上工作岗位,缺少经验,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节,不能对自身情况作出清晰认识,遇事常常依靠主观判断,当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来袭,往往惊慌失措,甚至乱弹琴、犯错误,这时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本领恐慌”之中。对此,组织部门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引导年轻干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培植精神家园,激发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源动力;另一方面加强“纵向联系”与“横向交流”,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等方式,帮助年轻干部走出困境,尽快掌握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
让“脱节”年轻干部重新“扎根”,要落实“体制机制”。事实上,许多地方写总结材料,把工作成果描绘的“天花乱坠”,各种成绩“亮点纷呈”,各项制度“一应俱全”,实际落实却是“一地鸡毛”。建立了工作机制,制定了培训计划,成立了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将年轻干部录入了“人才库”,但是只是应付一时的差事,当做检查的佐证材料,为了留痕而留痕,并没有做到长效监督、长期管理,对年强干部的后续管培追踪不到位,动态信息跟踪不及时,等到提拔年限到了才拿出来分析,才发现与岗位需求有差异,可用人才不多,错失了干部成长的“机遇期”。针对于此,组织部门要扛起主责,不当“甩手掌柜”,并将压力传导到承担直接培养责任的党委(党组)身上,定期问责问效,常态化组织谈心谈话和积分考评,适时调整或淘汰,持续释放干事活力。
分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