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在5000多字的全会公报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0多次,“改革”一词出现了50多次。改革是党的主张,亦是人民的要求。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正是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才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向前、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尚书》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人民群众是改革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参与者、监督者、创造者,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要始终坚定人民立场,时刻践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理念,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紧密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扎扎实实多谋民生之利、切切实实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政于民知得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策对我们的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民生政策准不准、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制定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好政策,就要用好调查研究这把“金钥匙”,始终坚持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身子向下扑,多到基层听民声,多在一线访民情,既看发展情况好的更看差的,既听干部群众的表扬更听批评,做“明眼人”“有心人”,真正把社情民意摸实摸透,把对策方法找准找实。要始终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制定出惠民生暖民心的政策,做到为政之策来自于民、植根于民、服务于民。
问需于民知冷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树牢“民生之事无小事”的公仆意识,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领域中,充分把握好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深入学习践行“四下基层”“千万工程”等优秀工作经验,时常主动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与群众唠家常、问生计,在嘘寒问暖中化解隔阂、拉近距离,真正听到群众心里话、问到冷暖安危、了解到急难愁盼。要真诚回应群众所求所需所盼,通过改革解决好人民群众“柴米油盐”“安危冷暖”“急难愁盼”等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问计于民知虚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党的力量来自人民,源于实践,从实践出发、向人民学习也是“我为群众办实事”题中之义。要敢于问,问清惠民政策、就业住房保障、民生工程建设是否落实到位;要勤于问,拜人民为师,用“地方话”“家常话”与群众探讨交流工作实践中的“土办法”“金点子”,从民声民意中检验出政策的绩效、工作的得失。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做决策、定政策、抓落实中倾听民声、采纳民意、顺应民心,让每一项决策部署都能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共识和力量、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最深厚的根基。
共产党员网 人生就是搏尊龙的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