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这是“科技小院”首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科技加小院,是“象牙塔”和“乡土气”之间的双向奔赴,广大师生以广袤乡土为纸张,以奋斗担当为笔墨,用心用情用力绘就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绝美画卷。
聚“人才”,筑巢引凤破“农业”难题,绘就“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丰收画卷。“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而人才短缺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的科技小院应运而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广大学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智力引擎”。一个院落、三两学生、田间地头、科学研究,拿土地作“黑板”,把作物当“教材”,这已经成了科技小院的“标配”。从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出发,十多年来,全国已有30余所涉农高校陆续建立了300多个科技小院,覆盖了20多个省(区、市)。小院师生们通过召集田间观摩会、展示新品种、传授“一喷三防”等农技培训以及田间“出诊”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田间技术难题,掌握实用的农业技巧。一项项科研成果映照着丰收的笑脸,这是师生与农民的“双向奔赴”。
强“堡垒”,强强联合办“为民”实事,绘就“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奉献画卷。“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农村党组织,只有党组织这个“车头”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会蹄疾步稳。科技小院临时党支部与农村基层党组织联动共建,强强联合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做好党建引领科研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利用主题党日、政策宣传、技术宣讲等形式,灵活采用“线上 线下”、“案例 实操”、“室内 田地”等方式开展培训,全面提升强村富民本领和专业知识素养。同时,两个党组织相得益彰,通过专业能力与人际关系互补、市场需求与本土资源共促、科研成果与实地效果共育,共同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农富民的蓬勃力量。
促“文化”,美美与共铸“乡风”新魂,绘就“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和谐画卷。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铸魂工程”,是乡村振兴的智慧源泉和内在动力。科技小院是扎在乡村传统观念的“一根针”,是给乡村文化振兴注入的一剂“强心剂”。科技小院立足地方特色,培养农民文艺队伍、开发文创产品为乡村“烙印”、建设村史馆、开展邻里互助和移风易俗等,厚植文化底蕴,切实把知识转换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让乡村文化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提及梁家河岁月时曾说,乡愁就是离开之后会想念的地方。科技小院的师生应珍惜小院的时光,将“乡愁”永留心中,不能科研和学业完成就“拍拍屁股走人”,将当地的发展抛之脑后,而是多回小院“娘家”看看,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通过撰写文章、拍摄视频、开展活动等方式,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更全方位的力量。
优“生态”,久久为功焕“乡间”新颜,绘就“绿树村边合”的绿美画卷。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体现了百姓之所想、所盼、所急,科技小院主动融入乡村绿色发展宣传、完善环保制度、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持续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持续助力农村环境治理。同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田园生态景观与农业多样性功能的作用,精准把握乡村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点及落脚点,搅动生态振兴这“一池春水”,实现生态为产业铸“魂”,产业为生态扬“帆”,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这场双向奔赴,在科技小院师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中,书写的“论文”必将更加生动有力。
共产党员网 人生就是搏尊龙的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