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上安排年轻干部去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是信任更是培养。这是新时代对选调生发出的召唤——让青春与基层相遇。转眼间,我已在村中度过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原工作单位、驻村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和支持下,我深入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全身心投入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事业中。作为一名基层“小白”,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迷茫,也进行了思考。
田野间,“抱朴守拙行至远”。根据组织的安排,我被分派往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木朗村。在木朗,晴天,阳光透过轻雾洒在农田上;雨天,稻穗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木朗,这座圭峰山脚下的村庄,俨然是陶渊明笔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现代的投映。然而,一切的开始并没有像眼前所见那般美好,和大多初入基层的选调生一样,我也面临新角色“入戏难”的问题。犹记得在第一次下户时,面对与我父辈年龄相仿的种植户,我不太能听懂“土话”,也无法流利地表达自己,与群众的距离似乎遥不可及。在村干部的点拨下,我开始学习他们的方言,努力融入“农民”的角色。在农忙的时候,我主动下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收割稻谷。我虚心倾听农民的心声,亲身体验农民的辛劳,学习到了很多淳朴的人生智慧。通过这些互动,我逐渐培养起与农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村民中,“负芒披苇迎斧钺”。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作为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科生,从“硕士研究生”到“驻村选调生”,我也期待着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民“挑重担”。在木朗村,马山侧原有的排洪渠被施工废料堵塞,每逢雨季,山上的水流会大量涌入村庄,给附近村民的住宅带来不小的影响。因此,这个淤堵点迫切需要修复。在修建排洪渠的过程中,我与村委一起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与施工人员进行多次沟通,运用专业知识共同设计施工方案,并详细地交代施工细节。当一切准备就绪后,一位村民却提出了他的顾虑,担心排洪渠的建造会对他的房屋造成影响,阻碍施工的进行。我们多次上门沟通,但无法完全让他相信并改变主意。后来,我们转变方式方法,找来了该村民从事工程建造的弟弟,一同向他解释工程的操作,说明建造过程不会对房屋造成破坏。我们算了一下“经济账”和“生态账”,讲清楚工程的必要性。在我们耐心的解释下,该村民终于放下疑虑,工程也得以顺利推进。经过多日的紧张施工,我们最终修成了一条宽1米、深0.8米的排洪渠,切实疏通了村民心中的“淤堵点”。经过此事,我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繁杂和艰巨,也明白了仅有专业知识是不足以挑起“为民办实事”的担子,开展群众工作还要求我们具备多种能力,成为一名“周身刀,张张利”的复合型干部。
选调路,“位卑未泯济民志”。“乡村哲学家”刘亮程先生在其著作《一个人的村庄》中写道:“我的村庄有一场风那么大,有一粒尘土到一颗星辰那么高远,有一年四季到一村庄人的一生那么久长。”是啊,木朗村是那么小,又是那么大。作为一名选调生,“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我深刻理解自己既是党的选择,也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在“基层田”中,我要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保持初心的纯粹,让它在田野间荡漾,将服务融进人间烟火,经风雨、长才干,在“选调路”上长出累累硕果,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共产党员网 人生就是搏尊龙的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