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都兰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着力强村集体经济精细化统筹调度,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整合利用人、财、物资源要素,大力推进全县各村村集体经济呈现“壮大、培优、育强”阶梯式发展。
练好“三字功”,筑牢干部队伍之基,确保人尽其才。都兰县坚持筑牢干部队伍基础,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牵引。念好“选”字经,强基。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排查整顿及村“两委”届中分析,及时调换履职不力村“两委”干部34名。认真贯彻落实驻村帮扶机制,精挑细选选派新一轮驻村干部135名,入驻45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资源优势,积极督促选派单位履行帮扶责任,持续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干部队伍基础。做好“育”字功,提能。结合县情实际,扎实推行“强村带弱村”导师帮带机制。充分利用县委党校、陈毅在都兰等教育基地,精准滴灌、按需培训,实现全县114名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和135名驻村工作干部集中轮训全覆盖,全面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履职创业能力。用好“引”字诀,增智。常态化开展“柔性引才”工作,储备科技特派员21人,累计召开现场技术会诊2次,培养企业技术骨干12人,种植户和企业达1300余人次,与12家企业机构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推动“科研院所 高校 企业”有机融合,共同开展科技攻关、产品研发等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枸杞嫩枝扦插育苗成活率及藜麦产量增收,为人才助推枸杞、藜麦产业发展注入“科技血脉”。
打好“三张牌”,压实产业发展之责,确保事尽其能。都兰县始终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多措并举,压实县、乡(镇)、村三级领导干部责任,全力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一村一品”填补产业空白。推动落实“县级统一指导、乡镇牵头实施、村级具体落实”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着重加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宏观指导和系统谋划,引导各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深入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制定乡村振兴“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着力发展壮大村级实体产业,确保村村有产业,个个有特色。“挂帅领战”扭转发展颓势。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软弱涣散党组织排查整顿相结合,将村集体经济年收益10万元以下的3个村列为软弱涣散村,严格实行“挂帅领战”机制,由县级领导联点督导、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主抓、县级联点单位帮扶,通过调整帮扶企业、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盘活闲置资产、对接项目建设等措施,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分金定穴”明确收益目标。深入分析各村产业发展资源禀赋及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按照“壮大、培优、育强”阶梯式发展思路,分类划定10万元、50万元及100万元收益目标,大力实施“强村”工程,集聚国道区位优势、特色种养殖产业等发展要素,采取“强强联合”“强弱帮带”“村企共建”等联姻联盟活动,推动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向乡村一线聚集,形成各领域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工作格局,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整县提升、整乡推进、百村示范”三级联创。
唱好“三重奏”,激活资源禀赋之能,确保物尽其用。都兰县充分挖掘优势禀赋,强化资源整合利用,广泛借助各类资源杠杆之力,撬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之石。高歌自主经营“主旋律”。积极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凭借都兰县“柴达木粮仓”资源禀赋,积极引导各村利用村集体土地种植藜麦、青稞、枸杞等经济作物,探索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杭白菊、玉米青贮草种植,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托管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聚集现代生产要素,采用“党支部 企业(合作社) 农户”发展模式,投资建设青稞藜麦清选厂、枸杞晾晒烘干厂、粮油加工厂及糌粑馍馍加工厂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依托都兰县农牧业大县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建设藏细羊、黄牛及生猪养殖场等,通过青海开泰农牧活畜交易市场及屠宰加工厂,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多元化。奏响资产利用“协奏曲”。聚焦人才缺失、资金不足、缺少项目建设用地等问题,充分考察评估县域内企业、合作社经营状况,通过资金入股稳定获得年终分红收益,持续涵养村集体经济“蓄水池”。鉴于劳动力不足、群众文化水平有限、资产利用率低等问题,广泛宣传推广,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商铺租赁、市场外包、草场流转等方式,全力盘活闲置、低效资产,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谱写项目支撑“交响乐”。牢固树立“乡村振兴,项目为王”发展理念,用好用活财政扶持资金,充分利用109国道区位优势,热水古墓、阿拉克湖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奋力打造“一体多能”多元化国道经济带、察苏镇上滩东村“嘉乐园”、香日德镇上柴开生态文化旅游园、商业一条街等,奋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以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为契机,投资建设都兰县察苏镇西河滩下村、都兰县香日德镇得胜村屋面光伏项目,都兰县香日德镇新源村牧光互补一体化项目,切实以光赋能,借光生“金”。
共产党员网 人生就是搏尊龙的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