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吃母亲做的手擀面,面条筋道,汤汁浓香,有时候再来一块肥美的卤肉做浇头,那便是我眼中的“人间至味”。饥肠辘辘时,吃上一大碗,幸福感刚至舌尖,就沁满心田。
但这碗面条并不总是那么“奢侈”,十年前的它甚至有些“寒酸”。彼时的家中并不富裕,庄户人家也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这样的家庭再供一个大学生读书,着实有些捉襟见肘。
一碗素面就是当时一日三餐的绝对“常客”,有时点缀些许生菜,有时加上几条萝卜,配菜都是自家园子里产的。父亲的碗里会偶有一两个荷包蛋,因为他干最累的活儿。每每端起饭碗,心里五味杂陈。面条虽然清鲜,但“味道”略有一丝苦涩。
后来,党的十九大召开,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的山乡开始陆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我的家乡也在这浩浩东风里,努力扎根、向上生长。家里搞起了小规模养殖,镇上的技术员还经常来指导,生活很快就有了起色。鸡鸭鱼肉也从曾经的“限量供应”变成了后来的“随吃随有”。
手擀面也认识了更多的“伙伴”,有时是红烧肉,有时是鸡腿……而荷包蛋也成了“标配”。那时的母亲去粮店都要买最好的麦芯粉。在厨房虽然看到她忙得不亦乐乎,但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看着面粉与水尽情欢腾,一会儿便难分彼此。接下来就在母亲的手中闪展腾挪、擀压揉按,很快就成了光洁的面团。再用刀具切成筷子宽窄的细条,最后投入翻滚的汤锅,美味即成。盛在碗里,“味道”浓郁。就连这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都如画卷一般,每一帧都是甜蜜生活的形象展现。
再后来,我毕了业,参加了工作。虽然远离家乡,但依旧忘不了那一碗让我魂牵梦萦的手擀面。每次回家,都要母亲做来解馋。在外工作的日子,家里装了宽带。母亲学会网上购物,买了很多以前“只闻其名,未尝其味”的“稀罕食材”,东海的鲍鱼、云南的松茸、四川的腊肉……
当我尝一口堆满鲍鱼和腊肉的手擀面时,瞬间感到“味道”前所未有。那是来自海洋和陆地的终极交汇,更来自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翻找了好一会儿,终于在碗底发现了钟爱的面条。依旧爽滑,依旧筋道。“味道”没变,似乎又变了。那是时过境迁,人们对幸福的理解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圆满。想到这,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曾经简单的手擀面,也许没料到竟会受到如此“厚待”。那些以前“高攀不起”的食材,现在都成了“跟班儿”。自己的“味道”也让人感慨良多、浮想联翩。
我们家有个传统,每逢节日的餐桌上无论菜品如何丰盛,都少不了一碗手擀面。虽然它的“配角儿”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品种却越来越高端化。其中的“味道”是对过去不易的一种回顾,更是对未来日子节节高升的一种祈愿。
时代的变迁,总会不着痕迹地融化成一碗人间烟火。那是大潮涌起后,留在平凡生活里的层层涟漪。看似波澜不惊,却生动诠释了整个世界迈向未来的激荡恢弘。就像母亲做的手擀面,“味道”熨帖如初,但幸福却已延伸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