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要坚持以人才引领、人才吸收、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为轴,为我国人才资源赋好“四驱”之能,方能于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中,行稳人才强国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坚持党管人才,深耕“国之大者”。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才。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不折不扣践行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的鲜明路径,才能团结和带领无数优秀人才同向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首要提高人才政治站位,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强化塑造人才正确思想意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情感定位人才、引领人才,以民族事业和时代目标链接个人理想,鼓舞一大批有志之才,心怀“国之大者”,着眼民生发展,长久凝聚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坚实“向心力”。要充实人才精神实质,在全社会营造树立“尊重人才、信仰奉献”的积极风尚,弘扬赞美科学家精神、劳模工匠精神,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格为旗帜,为踏实作为、甘于奉献人才提供更大舞台,为潜在的优质人才力量提供最契合、最鲜明的精神指引。
优化人才吸收,种好“引凤梧桐”。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打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鲜活格局,要实现人才与事业的“双向奔赴”。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各地区开展招才引才,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当地发展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才新趋势新特点。灵活运用“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等特殊办法,科学定量人才需求、引进特点、引入标准等必要参数,长远规划种植一棵长势合理、营养均衡、根蒂扎实的引才之树,避免因人才“急拿现用”而滋生遗留问题。要与时俱进营造积极、开放的人才引进环境,时常做好“枝叶修剪”,有效破除“地域水土不服”“学历身份歧视”等消极障碍,让更多的“金凤凰”看得见树的繁茂,亦享得了树的庇护,营造一个“梧桐枝叶茂盛,凤凰鸣声悠扬”的和谐氛围。
夯实人才培养,建强“攻坚堡垒”。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需要落实到各类人才的培养。“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聚集国家战略人才资源,大力培养使用以钱学森、李四光等为代表的战略科学家,立足于发展前沿,精准指引关键领域突破,切实改变解决我国关键技术“卡脖子”的尴尬局面。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各地高校、企业等平台建设基础学科培养基地,突出基础理论教学,强化创新型研究,推动科教、产教融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充实一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资源。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长期、稳定、精准化地把政策的水浇透、把制度的肥施足,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创造良好科研生态,方能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
灵活人才管理,营造“亲清生态”。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筑人才制度优势,是与时俱进优化人才管理、合理人才竞争、激活人才效能的重要前提。破除“官本位”、体制不顺、权责不清等人才管理障碍,必须契合以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让听指挥、有能力、干劲足的人才优势尽显。要坚持问题导向,协调统筹各地各部门实施积极、开放、可持续的人才管理政策,加强统一领导,实现部门协同联动,有效打通各项政策落地的“堵点”。还要根据实际和需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转变人才管理部门职能,推动下放权力“应放尽放”,充分发挥用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其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同时,有关部门必须健全跟进严格的责任监管,以常态化的外部监督增强用人主体的自我约束和纠错纠偏,以“军令状”式问责机制确保下放的各类资源权限接得住、用得好、见得了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