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从政理念和政德思想,是今天治国理政、加强政德建设的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西山政训》作为古代官箴的杰出代表,是南宋名臣真德秀根据自己的从政经历阐述的为政之道,对于新时代政治道德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铸理想,强党性,旗帜鲜明。《西山政训》体现的政德思想最终服务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忠君是其内在的要求,其鲜明的政治性,体现在政治品德上。政治品德在官员要遵守的所有道德规范中居于核心地位。尽管忠君报国与对党忠诚有着根本性质的不同,具有阶级局限性,不可简单比拟,但是作为古代社会官员、现代社会干部,都有一个为官行政的操守问题,以高度的自觉忠于职守履行职责,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则是共同的要求和根本的道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其政治品德则体现在对党的目标、立场、使命和初心的坚守,要求切实提升“四个意识”,进一步淬炼党性,做到对党忠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所在。铸牢理想信念是党的每一位干部终生的必修课,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牢牢树立为政的根基是党的干部修身为政的基础和前提。
尚廉洁,爱人民,一心为公。领导干部在处理公共事务中表现出来的德行可称之为为政的“公德”,其核心在于一个“公”字。领导干部作为资源的分配者,其如何运用其权力,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西山政训》涉及官吏公德的内容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其一,爱惜名声,“慎独”养廉。《西山政训》强调了名声对于官员为人处世的重要作用,提倡珍惜名声做“廉吏”,让官吏明白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慎独”是为了涵养正气,可以在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其二,换位思考,仁爱人民。在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时,多做换位思考,谨慎地行使权力,把人民的切实利益放在心上,以此来检点自己的行为。其三,克制私欲,畅通言路。《西山政训》指出存有公心,就要克制私欲,私欲、私意是危害公心的源头。克制私欲重在其未萌发之时,这就需要持续涵养为公之心,从意识深处培植“公意”、克制“私意”。另一方面,多听取下属、群众的意见,从他者的角度反观自己是否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哪些地方尚有改进、完善之处。其四,做事勤奋,实干兴邦。勤勤恳恳为国尽职责、踏踏实实为民谋实事,是落实政德的现实途径。勤于政务,就要深入群众、广泛调研以掌握实情,就要“勇于担责,善于担责”,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增加福利,并严格遵循工作纪律,把勤勉做事作为风尚,妥善处理个人喜好和政务的关系,戒除不正之风。
严修身,做表率,身体力行。一方面,领导干部个人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会对周围人的生产潜移默化引导作用,新时代呼唤领导干部德才兼备,另一方面,从近年来的各级纪委发布的处理问题官员的通报来看,道德败坏是一个高频词汇,因此,增强其修养身心的自觉意识是新时代政德建设的必然要解决的问题。加强领导干部的个人道德关键在“严”,必须给予充足的重视,严肃对待、严密计划、严格落实、严惩不贷,使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既有自觉主动又有制度保障。《西山政训》多次涉及修身的方法,例如“主敬”“慎独”“博学”“力行”等,可为当今官员修身提供借鉴。其一是“主敬”,即是对他人的生命常怀敬畏、对自己的使命常怀忧惧,能够直视自己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对生命充满敬畏,经常反思自身的不足,对于今天的政德建设也有启发意义。其二是“慎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自己的操守、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为官者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增强免疫力重在细微之处、最初之时用力,即“隐微之际,最为显著”。其二是“博学”,从经典中汲取营养。《西山政训》多次引经据典来增加告诫的说服力,透露出博学的价值。广泛学习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献,是涵养领导干部德性的重要途径。其三是“力行”,即在实践中磨练心性、知行合一。领导干部要在处理处理公务、个人生活不同领域去践行道德认知,并在践行中不断深化,发挥“头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