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地除草,需要镰刀、锄头、铧犁、钉耙、粪篮、水管、喷雾器等必备工具。那么党员干部耕耘组织工作、文化宣传、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产业指导、服务群众、环境保护等“责任田”的时候需要准备好那些基本的“工具”呢?
耕耘“责任田”要必备一把“勤奋的镰刀”。“要问收获,但看耕耘。”无论在何种岗位上,要实现理想目标,只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才有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时代楷模黄大发带领群众不停奋战了36年修成了近万米的“天渠”,一代代塞罕坝人50余年造林百万亩,这是因为“勤奋”而成功的典型案例。和他们相比,那些年纪不大,表现得萎靡不振、恹恹欲睡的懒惰者,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没有朝气、没有梦想、没有活力的“等靠要”者,工作面前拈轻怕重甚至显得未老先衰、怨天尤人者,自己的“责任田”不“荒芜”、不“杂草丛生”、不“收成寥寥”才怪。生命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有所追求、有所拼搏、有所作为,这样才有所价值,因此我们要准备一把“勤奋的镰刀”耕耘“责任田”。
耕耘“责任田”要必备一柄“坚韧的锄头”。“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所谓“坚韧劲”者,就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是在成绩面前头脑不被冲昏,遇到困难绝不低头,绝不畏葸不前,而是下定决心顽强奋斗,坚持不懈创奇迹。为把本职工作干出成绩,需要我们激发拼劲、力争上游、真抓实干、焕发青春甚至老当益壮,以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和不服输的韧劲,坚定信心、乐观上进。生活中、学习中和工作中,无论我们从零开始也好,巩固成果也好,就是要学习这种韧劲、拼劲和犟劲,有信心和决心,以这种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和不服输的韧劲投入到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努力拼搏和开拓创新之中。只有这样才有创造奇迹的动力,才有成功的希望和可能。咬定青山要“咬”,脚踏实地要“踏”,排除万难要“排”,查缺补漏要“补”,这些都是“坚韧”的内涵和表现。因此我们要准备一柄“坚韧的锄头”耕耘“责任田”。
耕耘“责任田”要必备一个“学习的背篼”。要想取得成功,光是有梦想、有激情、懂惜时和能坚持还不够,还需要有一种善于学习和借鉴、勇于钻研和探索、勤于积累和总结的精神。因为任何的改革、创造和发展变化需要的是科学的指导、技术的支撑以及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需要一种虚心学习的精神,学习借鉴他人“除草”“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以及“拓宽销路”等方面的先进方法和经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告诉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封闭自我,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要不断“拿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完善和发展。观念要转变,经验要更新,技术要过硬,失误要减少,效率要提升,这些都要从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中来,任何故步自封、骄傲自满和自以为是注定是要失败、要落后、要被淘汰的。因此我们要准备一个“学习的背篼”耕耘“责任田”。
当然,干部耕耘“责任田”需要准备的工具不仅限于好勤奋的“镰刀”、坚韧的“锄头”、学习的“背篼”,具体运用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以上所列仅供参考。有备无患,做好准备,锁定目标,拟定计划,破浪前行,扬帆远航,是我们伟大事业、目标任务和品格毅力夺取丰收的前提和希望。